国关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关要闻 正文
第四届“战略传播与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时间:2025-09-29

分享: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9月26日上午,第四届“战略传播与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关系学院学术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来自学界和媒体业界的50余位领导、专家和师生代表参会,本届研讨会聚焦百年变局下的叙事博弈、“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以及地方国际传播实践等前沿议题。开幕式上,党委副书记、院长胡继平作主旨发言,党委常委、副院长毕雁英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会议由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纪忠慧主持。

胡继平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战略传播与国家安全有着密切关联,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与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内在联系及其协同运作逻辑。一是要构建战略传播体系。在国际安全舆论场上牢牢把握国家安全议题设置的主动权、定义权与解释权,做到主动宣介、系统阐释、突出亮点、积极回应,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战略传播体系和国家安全防护体系;二是要丰富战略传播内涵。面对西方的“话语霸权”,必须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在国际舆论场不断提高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能力;三是要提升战略传播效能。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建立战略传播体制机制,重构战略传播的底层逻辑,强化对国际舆情的跟踪研判,围绕国家中心工作进行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将舆论塑造、舆论引导和舆论反制相结合,不断创新模式,制定能够更好服务大局的舆论策略。

毕雁英在致辞中对参会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对我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她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既有有利于发展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在战略传播方向上,我国面临舆论交锋态势升级、认知空间博弈加剧、体系化对抗凸显等系统性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正是本届研讨会的核心议题,也是中心下一步要深耕的“责任田”。作为关乎国家核心利益、需要全局谋划、整体推进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和国家安全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战略传播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战略传播始终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和安全大局;必须树立系统观念,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立体高效的工作格局;必须深化规律研究,努力实现精准传播、分众传播、柔性传播;必须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国家安全的认知防线和心理防线。最后,她期待各位与会嘉宾能够就战略传播与国家安全的相关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形成令人神清气爽的丰硕研究成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以高水平传播能力保障高水平国家安全贡献宝贵的智慧与力量。

开幕式后,会议分三个单元进行,第一单元围绕战略传播与智能时代的认知对抗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探讨,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和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杨华锋教授进行点评。

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研究员就特朗普“以我为主”的控制型传播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特朗普再度上台后不久,美国政府宣布裁撤美国国际开发署、解散美国国际媒体署,停止赞助包括美国之音(VOA)、自由亚洲电台(RFA)在内的多家广播机构,这并非美国输出意识形态、推动思想渗透、操纵国际舆论的立场和态度改弦易辙,而是党争在传播领域的延续,也是在国际互联网背景下,美国传播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当前,白宫更加强调“以我为主”的控制型传播,按照其美国内政优先与全球收缩的政策逻辑,向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化、智能化传播方式转型,美国对全球治理与传播秩序的参与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战略定力,不人云亦云,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国叙事,让全世界更加清晰地听到中国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瑞生副研究员基于对美国政府媒体传播政策的考察,指出作为国际传播的霸权国家,美国拥有庞大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后冷战高度重视国际传播,新成立了专门的媒体管理机构,制定传播战略和发展规划。美国的国际传播战略中,目标体系是顶层设计。作为美国国际传播的基本盘,美国政府媒体形成了一套层次清晰的国际传播战略目标体系,不断加强国际传播。构建有中国特色、有效力的战略传播体系,在充分了解、辨析美国的国际传播战略的基础上,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我们的目标体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韩娜教授分享了关于智能认知对抗的理论演化、对抗机制与安全风险的前沿研究成果,指出具备自我学习与决策能力的智能体正推动国际认知对抗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认知对抗已从单向的信息传播,演变为博弈双方动态互动的双向生态竞争,其核心优势日益体现在算法、算力与数据的掌控上。为应对信息安全与舆论环境的实质性挑战,韩娜教授提出了“认知主权”概念,强调维护认知空间自主性的战略意义,要重点聚焦构建我国智能化预警与反制系统,通过盘活数据资源、破解多智能体协同技术难题、深化计算传播学等领域的产学研融合,以提升态势感知与策略仿真能力,从而筑牢国家安全的智能屏障。

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黄日涵教授指出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算法个性化推荐机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当前主要的挑战源于“信息茧房”效应,应当采用系统的突围策略,在传播方式上,运用“网言网语”实现“接地气、有灵气、扬正气”的创新表达;在内容创作上,有效传播民族符号与文化;在传播生态上,构建积极健康的舆论防线,以应对挑战,并深化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核心的传播,通过高校联动、文化符号融合等实践路径,将新媒体转化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精神家园的有效载体。

研讨会第二单元聚焦“系统概念”,内容涵盖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认知战、战略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等前沿议题,由中国日报社评论部言论室主任朱萍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垒教授进行点评。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研究员指出当前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普遍依托传统媒体机构改造,在科技、文化、经济等不同领域进行差异化探索,但其定位尚显模糊,提出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四重定位:一是作为地方主力军,整合资源承担核心传播职能;二是作为国家传播体系的轻骑兵,以灵活机制探索创新;三是开辟城市外交新赛道,通过地方合作突破外交壁垒;四是成为外宣改革试验田,从业务、流程与格局维度推动外宣体系重塑,为全国体系改革提供实践样本。未来,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应聚焦于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度凝练地方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路径,并着力探索理论构建、市场化与公益性平衡、科学效果评估等关键议题。

香港新闻社社长吕英杰就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背景下对华认知战所面临的风险与应对进行了深入阐释。随着特朗普再度执政,美国正逐步从传统的“话语发出者”角色,向“话语组织者”与“议程架构者”转型。其运作模式日益呈现去中心化、网络化特征,通过隐蔽渠道与多节点联动,深度操控全球舆论生态,使认知战更具韧性、隐蔽性与迷惑性,形成一种溯源困难、反制不易的新型战略威胁格局。

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亟需在理论层面将“认知安全”全面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加强跨学科研究,夯实认知战治理的理论基础;在叙事策略上,推动传播方式由宏观说教转向具象表达与情感共鸣,善用真实、生动、富有共情力的故事化传播,以跨文化理解化解偏见与敌意;在传播结构上,要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全球信息传播基础设施,掌握信息流动的主导权与技术主动权。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郭晓科教授从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两方面分析了中国战略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指出在当前全球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已成为提升国际话语权、应对西方舆论霸权的迫切需求。战略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应扎根中国实践,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理论,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通过整合公共外交、网络舆论、媒体外宣与军事传播等多系统资源,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具有中国标识的理论范式。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理论创新,更是实践导向的系统工程,需通过多元主体协同、精准传播策略与效果评估机制,实现国家战略利益与全球文明互鉴的统一。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舆论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相德宝教授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导致其潜在的价值偏见和价值对齐问题日益凸显,他运用计算机视觉和情绪检测实证研究方法对西方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对中华民族视觉建构的面部形象和情绪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西方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对中华民族面部形象和情绪特征建构整体呈现“同质化”特征,消解了中华民族形象和情绪的多元化表达。面部形象中,西方生成式民族图像呈现出族群内面部结构趋同化特征,易于产生“镜像眼”“平均脸”和视觉结构性别空间差异等现象。面部情绪中,以中性表情为主,积极情绪缺失。西方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建构的中华民族形象削弱了不同民族形象的独特性和多元性,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与国家文化认同建构。

研讨会第三单元围绕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挑战与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由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日语系主任欧文东教授主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楼春豪研究员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教授进行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沁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的国际传播正面临“叙事贴现”的困境,我们所传递的价值和善意,往往在国际受众那里被系统性低估,即信息能够被听见却难以被真正理解和认同,其根源在于宏大叙事的供给过剩而对受众需求回应不足,因此需要推动战略传播的精准化转型。破解路径可以概括为“三维+一纵深”框架:在地缘维度上因地制宜,针对欧洲突出规则与价值,针对全球南方强调发展合作;在社会维度上区分精英、大众和Z世代,分别通过政策解读、利益关联和故事化影像来回应关切;在平台维度上适配不同媒介生态,精准调整内容与分发方式以捕捉注意力;在纵深维度上则要以安全、尊严和发展等人类共同价值为支点,通过长期耐心的积累,将叙事逐步转化为信任资产。与西方依赖价值绑定与议题操控的路径不同,中国的优势在于发展故事和文明叙事的独特性,目标是让中国故事不仅被听见,更能被信赖、被期待并主动被共享。

北京印刷学院吕宇翔教授分享了关于文化安全与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见解,文化安全面临包括全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信息内容管理和信息自由流动、社会价值导向和技术价值取向、主流价值观和多元化思潮、国际思想渗透与中国声音传播等主要矛盾。文化遗产传播,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内容来源,有助于打破文化封锁,避免冲突,成为落实三大倡议的载体。通过有效传播文化遗产,有助于树立共同价值观念,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文化遗产传播的核心议题包括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共识,阐释文化遗产的共同价值,引导多方共同参与价值共创。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目标强调追求亲和力和共通价值,强调通过新的思想和方式,将现代人的思想贯穿其中,以激发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受众的兴趣和认知,从而实现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呈现。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与传播系主任纪忠慧教授分析了特朗普的“媒体战争”与美国民主制度“劣质化”的启示,指出特朗普的“媒体战争”包括直接抨击媒体,禁止特定媒体记者进入白宫,削减政府的新闻订阅支出和对公共广播的拨款,建立自己的媒体平台“真实社交”(Truth Social),借以攻击对手、扰动国际秩序。特朗普的“媒体战争”本质上是新闻媒体作为“民主幻象”的破灭及“第四权力”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破产,成为诊断美国民主制度衰落并“劣质化”的关键症候。由此溯及媒体运作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重估算法媒介时代新闻传媒业市场化性质及其与政治制度的相生相克关系,成为“以美为鉴”的重要视角。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与传播系副主任钟厚涛副教授就特朗普对地缘冲突的调解与和平话语的构建进行了深刻分析。面对全球此起彼伏的地区冲突,特朗普政府积极调解,并在国际舆论场构建了一套以“美国优先”为底色的和平话语体系,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和平缔造,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叙事战争”,其底层逻辑是将复杂地缘博弈简化为交易艺术,以强权施压替代规则协商,以单边主义冲击多边对话机制,以个人化叙事替代制度化约束,以表面停火掩盖深层危机,以短期对话替代长期和平机制,更多服务于个人政治品牌和短期利益,而非系统性解决冲突或推动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这种模式因其对历史经纬的盲视、对当事国主权的轻视,以及对人道主义的工具化利用,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内在撕裂和战略悖论,最终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中,暴露出其固有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不仅未能有效解决冲突,反而制造了更多战略真空与信任赤字。

研讨会现场气氛高涨,各单元主持人与点评人配合默契,观点碰撞多维度深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陶坚、外语学院院长孙圣英、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杨良斌、科研处负责人刘中伟和公共管理系负责人王辉等领导老师出席本次会议,文化与传播系青年教师罗曼、刘博睿、刘以宁、王睿路、苏芳、陈思睿以及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旁听会议。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

一校:李翔宇

二校:钟厚涛

终审:纪忠慧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61310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信

Bilibili

版权所有©国际关系学院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