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多彩校园 正文
丈量边疆|循迹申城:在时空坐标里探寻隐蔽战线的精神密码

时间:2025-10-13

分享:

丈量边疆|循迹申城:在时空坐标里探寻隐蔽战线的精神密码

 

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十周年的历史节点,7月14日至7月18日,我校10名青年学子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彭爱东老师和国家安全学院公共管理系梁爽老师的带领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赴上海开展了“‘丈量边疆’青春读懂中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寻访约20处党的隐蔽斗争旧址,青年学子重走红色征途,感悟隐蔽战线“忠诚、精专、无畏”的精神密码,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青春实践,矢志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坚定践行者。

 

一、血色丰碑

当霓虹点亮外滩的百年风云,实践团沿着历史的脉络,走进那些隐藏于街巷深处的红色记忆。这里虽非硝烟弥漫的战场,却处处是生死相搏的险峰:

1. 赤手启新元·星火燎原处——1921·兴业路76号

石库门里,几盏油灯刺破漫漫长夜。13双手在长桌上叠印誓言,一部开天辟地的宏伟史诗由此启程。

走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成员们驻足于复原会场,百年前青年们带着乡音的宣言犹在耳畔——彼时山河破碎,平均年龄仅28岁的他们,却以“推翻旧世界”的勇气,为华夏点燃了第一簇火种。那份写在潦草手稿上的初心,至今仍在青砖黛瓦间回荡。

“从这里到南湖红船,短短数日,‘共产主义’的种子已在中华大地上扎了根。走出会址,回头望去,我突然明白:所谓‘红船精神’,就是一群人怀揣着同一个信仰,哪怕前路未知,也敢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一位同学在回程途中不禁感叹道。

 

2. 暗夜铸剑芒·无声听惊雷——1927·武定路930弄

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黄浦江畔,曾是周恩来亲手缔造的中央特科的潜伏之地。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的斑驳木门背后,是陈云、陈赓等志士用生命构筑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彭爱东老师轻抚过战士名录,将“龙潭三杰”的传奇娓娓道来——不起眼的暗号、惊心动魄的情报传递、刀刃上的忠诚,让特科精神从纸上的概念化作可感可触的炽热信仰。“对党忠诚,何惧埋名于暗夜?”

“站在特科战士的名字前,在课堂上听过的‘龙潭三杰’传奇不再只是故事,而与眼前的场景重叠。此刻,‘对党忠诚、不怕牺牲’的特科精神,不再是文字,而是能触摸到的滚烫信仰。”

 

3. 碧血染经纶·铁骨镇山河——1928·新闸路613弄

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的砖墙里铭记着一段血色悲歌。1929年,在那场因叛徒告密而引发的围捕中,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四位烈士英勇就义。展厅中,泛黄的会议记录与枪械实物,讲述着早期军事指挥系统的智慧——在敌人腹地运筹帷幄,以沙盘为战场,以信仰为甲胄。

 

4. 密码破长夜·电波筑长城——1929·大西路福康里9号

无线电密码通讯在此破茧而生。锈迹斑斑的发报机与密码本,见证着李强、张沈川等先驱在无技术、缺设备的艰苦条件下,以赤诚之心缔造了党的“空中生命线”。1930年,上海与香港实现首次密码通联,一道无形长城自此在电波中筑起。

“归途中,抚摸着手机冰冷的金属外壳,忽觉滚烫。这方寸之间流动的信号,曾以青春、鲜血与灼焦的掌纹为代价。所谓‘永不消逝的电波’,从来不是物理奇迹,而是一群人在至暗时刻,以信仰为发射塔,向未来寄出的明信片——上书:‘纵此身成灰,愿后来者乘电波驰骋星河。’”

 

5. 孤城悬日月·弹孔证丹心——1937·光复路1号

四行仓库西墙的弹孔如瞪裂的瞳孔。当年,八百壮士以血肉之身抵御钢铁洪流,整整四昼夜枪声未歇。墙面至今留有日军重炮轰击的窟窿,扭曲的钢筋似在无声呐喊——“此身可碎,此志不灭!”苏州河畔的枪声早已远去,但民族血性却深深烙印在每道伤痕之中。

“断墙前,那些深浅不一的弹孔像无数双眼睛,凝视着今日的和平。这些伤痕从不是耻辱的印记,而是‘八百壮士’用生命写下的誓言——中华民族的血性,永远不会被炮火摧毁。” 

 

6. 阁楼传星火·永夜守天明——1945·黄渡路107弄

李白烈士故居阁楼上的电台一默如雷。三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永不消逝的电波”穿透沉沉夜幕。志愿者讲解员轻抚发报键,动情地讲述李白烈士坎坷而光辉的一生。他在上海解放前夕英勇就义,距离这座城市迎来曙光仅余二十天。

成员们静静聆听,不时驻足沉思,被李白烈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与担当深深打动。

 

7. 馆辉映险局·衣影铸赤诚——1946·思南路73号

思南路73号周公馆的灯光照亮虎穴风云。周恩来会客时穿的半旧西装仍挂在衣架上,见证了那段“虎口拔牙”的惊心岁月。在特务环伺的花园洋房内,他啜茶论局、起草文书,以布衣的简朴与战略家的胆识铸就了“为人民谋和平”的不朽丰碑。

 

8. 暗门藏玄机·密件藏惊雷——1948·愚园路81号

愚园路81号刘长胜故居的米行暗门后隐藏着地下中枢。彭爱东老师现场还原了“荣泰烟号”联络点的运作方式——账簿里的密码、米袋中的文件,皆是无声惊雷。当讲解员启动声光装置,橱窗后突然响起发报声,瞬间将成员们带回了那个危机四伏的年代,隐蔽战线的惊涛骇浪扑面而来。

 

二、历史纵深

1. 青松伴忠骨·绝笔震时空——龙华烈士陵园

青松低语处,长眠着五卅英烈、“龙华二十四烈士”以及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实践团站在“让子孙享受披荆斩棘之幸福”的碑刻前,阴云之下奏唱的国歌显得格外肃穆。陵园出口处镌刻着瞿秋白的绝笔:“此地甚好,开枪吧。”枪声已远,但信仰的回响依然跨越时空,震撼人心。

 

2. 旧器载警史·卷宗铭平安——上海公安博物馆

从巡捕房的手摇警报器到扫黑除恶卷宗,一条跨越150年的警史长廊,诉说着守护平安的崇高使命。

 

 

3. 碧血染经纶·铁骨镇山河——1928·新闸路613弄

从中央特科的匕首电台到北斗卫星的苍穹之眼,百年风云浓缩于青浦展馆。

 

4. 旧志映薪火·新誓铸青春——团中央机关旧址

“青春向党”展厅中,百年薪火激荡。柔石编印的《萌芽》杂志、抗战青年血书明志的团旗,无不见证着中国青年以热血投身复兴之路。

“信仰的接力,从未止息。”目睹众多青春团员为党的事业前赴后继的历史见证,回想起初入团时内心的澎湃,在前辈们的见证下,团员学子们纷纷在团旗前举起右拳,重温入团誓词,坚定理想信念,誓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三、精神坐标

实践团成员有幸走进上海某机关单位,与一线工作者进行交流座谈。成员们在交流中深刻认识到,隐蔽战线从未消失,只是化作了数据洪流中的暗礁与灯塔。

“守初心、践使命”。在与一线工作者的交流中,学子们踊跃提问,思路渐明。我们当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以开阔的视野与热忱的担当为根基,以流利的外语为双翼,发挥国际关系背景的优势,坚守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赤子之心,筑牢大国长安的青春防线。座谈会时长虽短,却在成员们心中播下了信念的种子,静待于无声处绽放守护之光。

 

行程最后一日,骤雨初歇。成员们站立于江泽民同志题写的“丹心碧血为人民”纪念碑前,五日以来学习到的烈士事迹又浮现眼前……

1921年兴业路石库门中开天辟地的宣言,到1949年愚园路里应外合的曙光,历史的印记历历在目:泛黄密码本上的油渍、周总理半旧西装的褶皱、龙华烈士羊毛背心上的弹孔……这些静默的文物仿佛被赋予了声音,它们讲述的并非遥远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信仰的永恒启示录。这场跨越百年的“丈量”,让我们领悟到边疆从不只在远陲,更存在于每道电波穿梭的暗夜、每个信念坚守的方寸之间。

原来最磅礴的疆域,是灵魂的幅员;

最坚固的边疆,由无名者的脊梁铸就。

此行丈量的何止历史?

是暗夜举火者留给世界的终极密码——

纵使身躯隐于尘埃,

光,必在无人知晓处照亮山河万代。

 

党的隐蔽战线历史,是一部由忠诚与信仰书写的壮阔史诗。革命先辈“坚定信仰、严守纪律、勇于牺牲、甘于无名”的精神特质,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力量之源。国关学子当将隐蔽战线先烈用生命诠释的忠诚信仰,转化为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护航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让红色坐标闪耀的精神之光,永远照耀新时代国家安全的伟大征程!

四、学生感悟

2024级本科生 张御:

从中央军委机关旧址到龙华烈士陵园,我们见证了宣告百年大党成立的中共一大旧址,重温了入团誓词;我们回顾了李白等烈士生前的经历,体会着他们艰苦奋战的一生。

生于盛世,何其有幸,蒙前辈荫蔽,当思来之不易,更需以史为鉴,奋发进取!

2023级本科生 王家润:

行走在申城的街巷间,那些藏于寻常处的红色印记,总能勾起我对隐蔽战线先辈的深深敬意。石库门里的油灯、斑驳木门后的暗号、阁楼中静默的电台,每一件器物都在诉说着不寻常的故事。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那些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在山河破碎之际点燃火种;那些在白色恐怖中穿梭的志士,以生命践行忠诚;那些在至暗时刻坚守的勇者,用热血铸就防线。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响亮的名号,却以“忠诚、精专、无畏”的精神,在隐蔽的战场上书写了不朽传奇。

这些跨越百年的印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初心的映照,让我们明白,如今的安宁来之不易,而那份为信仰执着、为家国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传承。

2024级研究生 罗垦:

此次“丈量边疆”上海行加深了我对红色历史的了解,我深深感悟到先烈们为党、为祖国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上海精心保护并陈列了诸多红色遗迹,珍贵的史料以及带队老师深入、生动的讲解让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们坚定的信仰与不屈不挠的斗志,让我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坚定了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信念!这一趟穿梭历史时空的旅程将被我久久铭记,化为日后学习与工作的动力。

 

文字:沈晓彤 许斯琪

图片:罗垦 陈雨昊

排版:程铭佳

责编:陈禹含 卢南瑾

审核:龚贤 陈禹含 卢南瑾 江璐妤

一校:段雅婕

二校:孙华砚

终审:吴启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61310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信

Bilibili

版权所有©国际关系学院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2号